構建“多層次”住房供應體系 多措并舉實現“住有宜居
高興
釋義:愉快而興奮,或是帶著愉快的情緒去做某件事。
回顧近幾年無錫在住房領域的變化,“高興”是一個鮮明的特征。提升“宜居指數”,5年1024萬平方米的老舊住宅整治改造規模位居全省前列;喜迎“新管家”,400多個老舊小區首次有了專業化國有物業進駐管理;一棟棟新高樓、一個個安居工程,改變著城市的景觀容貌,也演繹著這座城市的和諧美好。這種“高興”,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由衷喜悅。畢竟對老百姓來說,安居才能樂業。“居者有其屋”,是最基本的幸福追求。
如今的住房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居所,它于不經意間改變著城鄉的面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軌道。為此,我市不斷推動實現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以大格局、真功夫促城市發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持續更新:超180萬居民“住有宜居”
【回放】 今年,無錫32個小區上榜“2019-2020年度省級宜居示范居住區創建項目”。宜居住區改造后的變化清晰可見。植入海綿城市理念、優化休閑廣場……一項項實在的工程獲得了居民的陣陣點贊。
“真的是太高興了。我已經住在這里40年了。改造過后變化挺大的。特別是環境方面,走進來心曠神怡,讓人很舒服。”9月8日,家住梁溪區禾嘉苑的李順娣老人告訴記者,通過改造,小區內部新增了數十個停車位。每一幢樓前都有“海綿花園”,一旦遇到下雨天,雨水就會順著路面排水橫坡排到綠化帶中,再經由下凹式綠地的溢流井進行收集,居民出行不再煩心。據悉,禾嘉苑去年被列入2020年梁溪區宜居住區建設重點提標小區,同時又是江蘇省海綿城市建設示范點。
【話外音】 老舊小區改造,尤其是宜居住區改造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獲得感的一項重要民生工程,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內容。今年,積極響應中央、省有關工作要求,我市出臺了《關于全面推進市區老舊小區改造的實施意見》。全市(含江陰、宜興)計劃投入35億元,用于192個老舊小區的整治改造,預計惠及住戶91627戶。每平方米改造費用約是去年的2倍。在工作方針上,更加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出發。在方案設計階段“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盡可能滿足居民訴求。
通過近幾年不斷地滾動更新,居民的居住獲得感也不斷增強。據統計,自1997年開展老舊小區整治改造工程以來,截至2020年底,我市已完成520個老舊小區的整治改造,建筑面積達3186.14萬平方米,惠及180余萬人。
相比于無錫往年的舊住宅區整治改造,宜居住區建設的標準更高,要求也更高。2018年,江蘇省首次提出并把建設“省級宜居示范居住區”列入了江蘇2018年十件民生實事之一。當年無錫就有沁園第二社區、翠云新村、溪秀苑、寧海里等在內的7個小區建設成為全省首批試點。試點小區分別在開展適老化改造、推進雨水花園和生態停車場建設等領域開展了各自的探索,為其他小區進行宜居住區建設提供了示范經驗。
為進一步規范宜居住區的建設標準,2019年無錫出臺了《關于開展無錫市宜居住區建設的指導意見》。根據該“意見”,2008年以前建造的安置房小區,參照老舊小區改造模式和標準實施改造的,享受同樣的改造市級補貼。”梁湖南苑是“指導意見”出臺后首個進行宜居住區改造的試點項目。該小區打造了一條全長約1.2公里的健康慢行步道,小橋流水,楊柳依依,串聯“五園”休閑場所,加上近1000米的河道亮化工程,讓居民不出小區也能感受到宜居改造帶來的舒適感。
品質提升:國有物業接管老舊小區全覆蓋
【回放】 前不久,因疫情原因,濱湖區山明四村小區的愛心食堂關閉,這給不少老年人就餐帶來了不便。住在17單元的獨居老人李奶奶就是其中一位。78歲的她上下樓買米買菜成了難題。金佳物業設立在小區的服務站人員了解情況后,第一時間給李奶奶買了米,并扛上了樓,同時買了盒飯,解決了她當天的就餐問題。隨后還給李奶奶留下了愛心服務卡,有問題隨時聯系服務站工作人員,這也免去了李奶奶的后顧之憂。
【話外音】 物業人員的“辛苦指數”換來了居民的“幸福指數”。據金佳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邱楓介紹,給小區老年人購買生活物品只是國有物業進駐老舊小區后服務工作的一個縮影。
去年7月31日,城發集團旗下的金佳物業管理有限公司進駐曹張新村,由此改寫了該小區40年無專業化物業管理的歷史。這也是我市物業管理行業“里程碑”式的事件,也全面揭開了國有物業企業接管老舊小區的大幕。僅一年多時間里,金佳物業人員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創新,在物業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上都有了明顯提升。目前金佳已接管了全市180個老舊小區,覆蓋面達590多萬平方米。
“小物業”帶動“大民生”。為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去年市住建局花了很長時間進行調研和討論,制定了市區老舊小區物業管理實施方案,確定了三類老舊小區實施國有物業全覆蓋。截至今年6月底,494個小區中除有44個因業主已經委托社會化管理或實施自行管理而不需要入駐外,450個老舊小區已全部完成了進駐管理,提前實現全覆蓋。隨著我市國企物業不斷入駐老舊小區,小區環境美化亮化、門禁及車庫智能化改造、有序規劃停車位、打造文明樓道、建立愛心驛站等實際行動得到了居民認可。地鐵物業、瑞景物業以及我市各區級國企物業都在進駐的老舊小區內積極作為,以紅色物業為引領,在真抓實干中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通過對前期小區面貌的提升,逐步過渡到業主與物業、街道、社區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相關人士表示,國有物業進駐的老舊小區將用三年時間組建業委會或物委會,推進與業主大會選聘的物業服務企業進行簽約。三年后,政府將對能直接與業委會簽約、業主自行繳納物業費的物業企業進行獎補,逐步形成業主自我消費自我選聘物業服務企業的良性機制。
托起“安居夢”:保障房建設對標商品房
【回放】 “開心啊,最主要還是政策好,讓我們兩代人都能住上既便宜又好的房子。”去年7月份拿到毛灣家園新房鑰匙的鄒桂英,逢人便夸無錫保障房政策好。
6年前,鄒阿姨的兒子通過保障房政策,購買了新街家園一套70平方米的小兩房,從此告別了母子倆此前長達28年的無房生涯。幾年后,為實現居住條件再升級,鄒阿姨以自己的名義申請購買經濟適用住房。去年,鄒阿姨選了一套位于毛灣家園A地塊的小兩房。多虧了保障房政策,現在他們一家人終于可以過上心中想要的小康生活。
【話外音】 為優化住房保障體系,無錫在去年出臺了《無錫市區共有產權保障房管理暫行辦法》。這是無錫保障房供應體系的一項重大改革。今后,符合條件的市民可通過購買共有產權保障房,解決安居問題。同時,根據國家要求,為更好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的階段性住房需求,我市將穩步推進保障性租賃住房工作,逐步構建起涵蓋共有產權房、公共租賃住房、保障性租賃住房“三位一體”的多層次保障房供應體系。
目前我市有4個共有產權房項目已經啟動,包括惠景家園二期、龍塘岸后五巷、東璟家園F1地塊、新街家園二期。這四個項目共涉及5000多套保障性住房,計劃用3年的時間建成。其中進展較快的龍塘岸后五巷項目,年底部分建筑將完成主體封頂。其他項目也在加快推進過程中,預計2023年中期第一批共有產權房可面向申請家庭供應。
品質是每一個保障房住戶最關心的問題。近年來,無錫在保障性住房的項目建設上,以便民、利民、惠民為出發點,把好項目的選址關、規劃設計關、質量安全關、綜合配套關,讓購房家庭住放心房,助力無錫宜居城市建設。在共有產權房項目建設中,我市積極推廣新工藝新材料,綠化率和公共設施配套也都對標新建商品房小區。
宅者人之本,人以宅為家。作為一項基礎性民生工程,保障性住房承載了老百姓的樸素心愿,也傳遞著政府關注民生、改善民生的初心和信心。據統計,2008年以來,無錫已累計超7萬戶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被納入保障范疇。(練維維、葛惠)